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财贸

【光明网】金融精准支持民营企业韧性应打好组合拳

时间:2020-04-16 作者:杨宜、程京京 责编:孙智勇

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引领下,经济增长方式切换,企业部门仍处于去旧产能、降杠杆的阶段中,过高的债务水平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了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新冠疫情冲击更是使得民营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下降,民营经济脆弱性上升。增强民营企业韧性,即增强民营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并通过积极适应而保持稳定发展的能力。在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趋势下,民营企业如何在做好精准防控下复工复产,成为最终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战役。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深入推进,金融行业要主动适应企业的金融需求变化,在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打好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韧性组合拳,进一步激发增强企业韧性的内生动力,为打赢防疫战役、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优化信用支持环境,为金融精准支持提供有效保障

民营企业韧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金融精准支持民营企业韧性,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要加强金融服务又要注意风险防控。短期来看,复工复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快速与民营企业实现对接;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必须以坚定的态度、坚决的行动,深入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与税务、市场监管、社保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优化信用支持环境,一是鼓励地方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公共融资服务平台,快速推进银企对接。地方政府要第一时间摸排企业融资需求,辖内人民银行系统和地方法人银行也要快速建立绿色通道,对于复工复产重点领域的融资需求,简化审批流程,加快放款速度。

二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金融机构抓紧构建与税务、市场监管、社保、司法等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联通,实现信息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互联互通,优化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信息对接机制,一方面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另一方面完善信用体系建设,降低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

三是对于疫情期间各种恶意逃废债行为也要严厉打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要完善财政、保险、银行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防控信贷风险。

创新金融服务,精准满足民营企业复工复产的融资需要

当前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具有多元化背景,为此需要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从实际看,受疫情影响,民营企业经营表现多元化,有的生产经营严重受困、有的暂遇流动资金困难等,企业特点和背景不一样,需要金融精准化的支持。此外,由于民营企业投融资需求具有不同特点,不仅需要银行信贷支持,还需要资本市场等支持。因此,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满足民营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侧的多元化需要,打好金融精准支持民营企业的组合拳。

满足民营企业复工复产金融需要,一是要准确把握民营企业的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地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针对受疫情影响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严重受困的,银行要严格落实“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以及征信保护措施,支持企业快速恢复生产经营;对于由于营收下降而暂遇流动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提供无还本续贷业务支持;对于1+N场景中的上下游小微企业,银行可与各类平台、核心企业等密切合作,共议场景民营小微企业帮扶方案等。

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支撑,提高金融服务效能。金融智能化转型趋势下,疫情冲击后银行还要继续拓展线上服务渠道助力服务模式和服务效能转型升级。鼓励银行开展“在线贷款”、“在线贴现”等在线服务业务,提升业务办理及到账速度。

三是创新产品,满足融资需求。一般小型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不动产,银行要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根据民营企业各种权益和生产经营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一方面,银行可以开发民营企业权益等动产质押贷款产品,如根据民营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权益,开办以这些动产为质押的金融产品,进而实现产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多与企业服务平台合作,开发纯信用贷款。鼓励银行与天猫、淘宝等网络平台小微企业对接,根据企业平台信用、销售流水等提供纯信用“无接触贷款”。

四是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银行可以积极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创新型金融工具,更好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发债直接融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拓展服务宽度增强民营企业走出疫情冲击的信心

信心比金子还重要,金融机构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要以金融支持为引导,引进多种服务资源,增强民营企业走出疫情冲击的信心。

增强民营走出疫情冲击的信心,一是银行要积极参与民营企业治理,从事后的权益索取延伸到事前和事中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防范,通过监督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银行还需要权衡好社会责任担当与盈利性目标的冲突,贷款事中银行要提升自己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强化贷款全生命周期的穿透式风险管理,督促企业提升经营业绩降低信贷风险。

二是鼓励银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企业走出疫情冲击提供积极的咨询建议。疫情冲击后国家各部门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复工复产。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梳理贴息、减税、缓交或少交五险一金等红利政策,为企业享受政策红利、降低经营成本提供帮助。

三是银行对于违约民营企业要坚持市场化救助,区别对待,分类采取处置措施,在减少资源错配的同时,帮助企业寻找活下去的办法。对于受疫情冲击发生债务违约的企业,如果其主营业务突出、管理规范、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品有市场和具有核心技术,那么银行可以开展贷款展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由于企业管理问题而造成的违约,银行可积极利用自身生态圈资源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帮助,先让企业活下去。对于传统产业的违约问题企业,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让企业家东山再起,银行一方面可以加大实施创新创业信贷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宣传国家新基建等产业政策,帮助企业家抓住产业发展趋势和享受政策红利。

通过金融精准支持增强民营企业韧性

只有增强民营企业韧性,让民营企业具有应对冲击的适应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目标。当前,金融机构应提供系列化的金融服务,提升民营企业韧性。

增强民营企业韧性,一是加大对企业家精神培养的支持。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勇于冒险,积极发挥自身经营才能以寻求利润的心理和行为。疫情冲击下,要积极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创造能力和主动性,增强经济活力。为此,在金融支持方面,金融机构要降低企业家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发挥企业家精神。首先,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上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让企业摒弃顾虑放手一搏。其次,容忍失败,让企业家勇于冒险激发经济活力,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建立起“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支持。

二是加大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支持。疫情冲击对中小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能及时转换产品形态、改善流程、切换商业模式的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创新是第一动力,疫情冲击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契机,企业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供应链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等。为此,首先,应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在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基金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其次,金融机构,尤其是创投等基金,以疫情为契机,利用自己生态圈资源,帮助融资企业找资源、找市场、找门路,在推动企业通过创新向产业链高端进军的同时,增强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适应能力。

三是加强对稳定企业员工工作的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新冠疫情冲击使企业面临着较大裁员压力,然而裁员后企业会面临着后续的员工补偿、社会声誉冲击、疫情好转重新招工困难等不良影响。企业在权衡利弊后更可能采用减薪、减少工作时间、暂时性停工等方式化解用工矛盾,然而,在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如何帮助企业稳定好员工,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企业员工能力提升计划的支持。疫情冲击为企业员工能力提升提供契机,金融机构加大对员工能力提升计划的金融支持,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其次,金融机构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员工的个人消费贷款提供贷款展期、续贷、调整还款计划等,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创新创业金融支持。

作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 杨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在读博士 程京京

光明网:金融精准支持民营企业韧性应打好组合拳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