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遵循市场规律。”日前,在新华网举办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原校长王成荣教授作题为《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探索》的主题演讲。王成荣在演讲中,从“概念辨析”“政策导向”等角度,介绍了产教融合的定义、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同时,他也表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他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产教融合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成为校企沟通的‘桥梁’。教师需要自己先实践技术,才能培养出拥有技术能力的学生。”
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 仍存在难点痛点
王成荣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实际操作中,“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存在难点和痛点。”
一是,“有些学校和企业对此积极性不够高”。王成荣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双方都只站在了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从学校层面,学徒制一般实行小班教学,工学交替,育人成本相对较大,学生往返校企之间也有很多潜在风险。而从企业方面,部分企业重业绩重经营,只核算成本投入和人员流动等因素,没有看到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长远价值。”
二是“1+X证书能否与技术进步相对应”。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王成荣认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但毕业生获得了1+X证书并不代表他已经在相关技能的掌握上达到了最高水平,“因为技术在不断变化,当标准无法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时,也就不能确保处于最先进的地位。”
第三是获取了“双师型”教师资格所需的证书,也不代表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素质。王荣成认为,教师如果仅仅将“双师型”教师理解为“得到相关资格证书”的话,那么这样的老师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他认为,“老师需要自身要先去实践技术,才能培养出拥有技术能力的学生”,如果只是听上几堂课,没有真正去参加培训和实践锻炼,没有真正的去掌握相应的技能,那么这样的老师也无法培养出掌握相应技能的学生,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本身也是存在“泡沫”的。
除了上述三点,王荣成也围绕“职教集团建设”和“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他认为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彼此之间没有资本纽带,有些职教集团流于形式,虽然数量众多,但“效果好的还是少数”。而对于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他认为也要防治“企业被利益驱动,一窝蜂式的涌进来”。
如何让好政策真正落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颁布实施,开篇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并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设定为目标。“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好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王成荣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首先是因为“学校和企业,组织性质不同”。以公办学校和企业来讲,一个属于公益性组织,一个是盈利性组织,“二者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在很多具体事项的处理上产生矛盾”。其次也和企业面对的“劳动力市场可选择性强”的现状有关,王荣成认为,对现在的一些企业来说,在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劳动力资源很多,一个岗位有很多人来报名,选择余地很大,“所以企业不愿意自己去参与培养”。此外,他也认为和“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和“企业文化传统”有关。有些企业觉得教育回报期较长,回报率差,没有合作动力。有些企业自身还没有形成投资教育,校企合作的传统和文化。有些企业认为出钱,花费很大精力跟学校一起培养的人才,未来并不一定都能留在企业中,觉得这种投入没有必要。对此,王成荣认为,企业应该形成“我为别人培养,别人为我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企业理念,将培养人才定位为产业责任,形成内生的需要。此外,他也认为,有些政策落实的时候缺乏细则,这也是导致政策无法有效实施的一个根源。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成为校企沟通的“桥梁”
在演讲中,王成荣结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此前在产教融合发展中的经验向在场嘉宾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学校多年来之所以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学校深厚的行业渊源,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的育人举措。据了解,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通过开展大量社会培训、试点现代学徒制、创办职教集团、产业学院 、实习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企业奖学金、奖教金等举措,与多家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赋能、文化赋能,使学生德技兼修,真正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还通过建设培训中心、商业智库,真正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了自身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已经与企业形成了合作共赢,共同成长的理念,建立了情感纽带、事业纽带、文化纽带。”
提及在学校多年产教融合实践中最大的感触,王成荣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出于真心为企业服务。“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和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想要产教融合搞得好,你必须真心为企业服务,为他培养人才,为他提供技术服务,为他提供咨询服务,这是很重要的。”第二点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要实现公益性学校与盈利性企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探索教学内容的市场化,探索合作过程中一些服务的市场化路径,不能回避市场化这样一个概念。”第三是发挥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其中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后,真正实施的仍然是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校企沟通的“桥梁”,需要通过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培养德技兼修的学生,才能赢得企业的支持。
“我是教师出身,我认为一个职业院校的老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经历三个境界的,第一个是仰视,虚心向企业学习。第二个境界是平视,能和企业之间讨论问题。第三个境界,你能站得更高,能够俯视、指导企业。”王成荣认为,如果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真实的服务,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就会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教师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新华网文章链接:王成荣: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 新华网:新技能人才需求量质齐增 职业教育如何赋能职场人?